民國99台灣久久
看戲一百年 吊鋼絲的時光 舞台氣勢懾人 明華園寫奇蹟
2010-10-11 中國時報 【採訪/汪宜儒、黃哲斌,整理/黃哲斌】
電視歌仔戲漸趨沒落後,歌仔戲長期回到外台,以接演廟會酬神的「民戲」為主;
隨著娛樂型態多元,結合現代劇場概念與商業行銷,歌仔戲並未消聲匿跡,
近年反而創造另一波驚人聲勢,其中,「明華園現象」是重要推手之一。
家族凝聚 演員觀眾破紀錄
明華園創設於一九二九年,是台灣的老牌劇團之一,老團主陳明吉育有十三名子女,
在傳統歌仔戲蕭條之際,明華園結合現代劇場的概念,
加入分場分幕、燈光音響、舞台特效等技術,
先在全國戲劇比賽中闖出名號,又在國父紀念館等大型劇場率先演出,
讓退守野台的歌仔戲,出現另一種活力。
「明華園龐大的家族凝聚力,是一般劇團難以比擬的」,
戲迷劉伯姬認為,現代歌仔戲團受限於經營規模,團員大多在十人上下,
有時遇上大型劇碼,就要四處調演員,
甚至連行政人員都上場,「我看過一場為皇帝祝壽的戲,炊飯阿姨就上場客串皇帝」。
如此一來,劇團發展當然受限,
「不像明華園的《超炫白蛇傳》能動員三百名演員及後場人員,創造壯觀的舞台氣勢」,劉伯姬表示。
三層樓高的舞台、三座一百吋的LED燈牆、演員飛天吊鋼絲,
再加上孫翠鳳、陳昭香等反串小生的個人魅力,創下一場演出吸引八萬名觀眾的紀錄。
主動出擊 商業嗅覺博人潮
此外,商業嗅覺及企業管理也是明華園的強項。
在外台戲收入不穩定之際,主動開發工地秀、醫院、監獄等演出市場,
明華園總團長陳勝福表示,
「傳統劇團都是被動等待,有人找上門才出去演;
以明華園來說,我們有上百位演員、技術人員、行政,還有舞台配備跟樂師,
絕對不能坐在家裡等人來請戲,要主動出擊,自我推銷。」
台大戲劇系教授林鶴宜認為,看戲本來就是看熱鬧,
明華園的成功在於,
「他們擴大了看戲的場域,工地秀、尾牙秀甚至選舉造勢,更多地方看得見歌仔戲,
也挽回了一股看戲風潮,可說以商業場吸引人潮,創造傳統戲曲文化的新面貌。」
明華園還有另一奇特現象,
創團團長陳明吉一九九七年去世後,
由三子陳勝福繼任,龐大家族並未像多數劇團「分戲籠」,拆夥分家分團,
反而在總團之下,分出「天地玄黃日月星辰」八字團,再加上四個協力團,
第二代各自經營不同地區或領域,每年總團公演時,再全員合作演出。
例如明華園旗下的「天字團」,就被認為是外台戲的「天團」之一。
外台劇團 售票演出憶當年
除了明華園天字團,當前活躍的外台劇團還有春美、秀琴、一心、國光、尚和等團,
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李文珊表示,這些劇團原本少有聯繫,
「自從一九九九年,宜蘭傳藝中心舉辦『外台歌仔戲匯演』,
他們開始有同台較勁的機會,激發出彼此的榮譽感;
二○○三年至今,國藝會又陸續舉辦五屆『好戲開鑼』的專案公演,
這些劇團藉著新編劇碼,互相競爭、互相觀摩」。
這些民戲之外的「公演場」,除了是歌仔戲界的嘉年華,也是打造品牌、培養新戲迷的重要場所。
近年包括城市舞台、大稻埕劇場等地,常有這些售票演出的歌仔戲,
身處其間,彷彿時光倒流,讓戲迷回味數十年前的內台戲輝煌年代。
轉載:中時電子報-新聞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