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民國99台灣久久

看戲一百年螢幕的時光 唱進大銀幕 全民瘋歌仔戲



2010-10-09 中國時報 【(採訪/吳垠慧、張朝欣,整理/黃哲斌)】


當歌仔戲遇上電影,
不但扭轉了我們看戲的方式,與後來的電視一起開啟聲光時代,
讓內台戲迅速沒落,也讓戲班文化就此改觀。

第一部歌仔戲電影是一九五五年的《六才子西廂記》,
當時以十六釐米拍攝,效果不佳,上片三天就慘淡落幕。

隔年,麥寮鄉拱樂社負責人陳澄三,
與留日導演何基明合作推出第一部卅五釐米台語片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,
觀眾場場爆滿,才真正轟動全台。


搬上銀幕 陳澄三最大驕傲



「爸爸是一個很有理想、頭腦很好的人」,
十二歲進入拱樂社的詹黎忍,現在已是五十五歲的婦人,
目前擔任「麥寮正拱樂社少女歌劇本團」負責人,
她說,入團的少女們都叫陳澄三「爸爸」,
將內台歌仔戲變成電影歌仔戲,是「爸爸」的創舉,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驕傲。

歌仔戲在日治時代一度被打壓,
光復後,全台戲團如雨後春筍成立。

麥寮鄉拱樂社初期名氣並不大,
一九四八年陳澄三拿下經營權,展開靈活的經營方式,
演出前團員會「踩街」宣傳、首創錄音取代現場「肉聲」演唱,快速打響拱樂社的名氣。

讓拱樂社一舉成名的,是陳澄三將歌仔戲拍成電影,
原本在戲院真人演出的歌仔戲,變成大銀幕上的影像,
民眾大感新奇,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因而一票難求。

詹黎忍回想四十餘年前,
每次提及這部電影,「爸爸」就說這是台灣人的驕傲,
拱樂社也因而風光了二、三十年,
直到電視開播,劇團才逐漸沒落。

詹黎忍說,現在一個月的演出場次,可以用十根手指算完,
兒女接棒的意願也很低,不禁讓人懷念歌仔戲在銀幕上風光的年代。

一九六九年底,
陳澄三與拱樂社也曾在中視製作歌仔戲,
雖然為時短暫,但在電視歌仔戲時代,不少知名演員都出身拱樂社,
例如許秀年、連明月等人。


電視演出 唱腔身段較收斂

歌仔戲進入電視時代,演員唱腔、表演方式都略有不同,
當年的紅牌小生葉青就認為,
「舞台重唱腔身段,職業劇團還會加入表情,基本功不紮實就不行;
 電視則比較寫實,舞台上誇大的手勢動作,都要省去或收斂。」

電視開播的前兩、三年,
歌仔戲大多是現場直播,挑戰度高,
「只有星期三是預錄,其他都是現場演出,
 演員得熟悉走位、台詞、台步、曲調和身段,以免走出鏡頭或忘詞」。

葉青記得最糗的一次,是她在《楊家將》戲中演出楊延昭,
有一場與楊父哭哭啼啼的道別戲,
當她從燈光刺眼的舞台下場,沒看清楚攝影機的位置,
就在鏡頭前擰起鼻涕,就此直播全國,「當時被笑了很久」。


現場直播 一不小心就出糗

葉青認為,
電視歌仔戲是讓電影與內台歌仔戲沒落的原因,
「在家看電視就好,不用跑去戲院」。

正因如此,內台歌仔戲重視的唱腔身段,因而逐漸流失。

後來,她在華視刻意編導《趙匡胤》、《七俠五義》等「古冊戲」,就保留較多的台步與身段。

回望過去,葉青、楊麗花等人打造的電視時代,
讓歌仔戲長驅直入,進入每一戶家庭客廳,
也開創了全民愛看歌仔戲的黃金年代。



轉載:中時電子報-新聞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aiHa_OPERA 的頭像
    TaiHa_OPERA

    歌仔·客家-戲曲部落格

    TaiHa_OPE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